劳动力也是资源,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上涨,但成本上涨并不是等于收入的上涨,实际上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增加, 反而存在减少的现象。
显然,这种盈利能力丧失的危机根本不是通过所谓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挽救的,也根本不是 增加所谓流动性可以修复的。这方面,有一 个现成的例子可供参照。
很多人将希望寄托在这些企业的转型上,但这种转型不仅极其痛苦而且充满不确定。不仅如此,这些老板还在不断向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高价购买第二块土地进行开发。高增长时代落幕之后在过去几年货币政策超宽松时期,大量企业拿着钱去炒股票、炒房子,炒一切可以炒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愿意这样做,而是他们的主业已经完全丧失了盈利能力。如果通胀恶化并刺激利率飙升,中小企业大规模地突然死亡,就 可能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了。这就是所谓低利率陷阱。
殊不知,这种贷款需求早已经不 是企业盈利能力良好时期,需要扩大生产规模的那种需求,这种贷款需求完全是为了占有现金。目前这种形势,对于一直顺风顺水的 中国决策者而言,的确是30年未见之困局。尽管以农村65岁以下人口来说,农村还有很多剩余劳动力,但实际情况在于,45岁以上农民已经基本不出来打工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上涨是短期宏观政策难以对付的。这就意味着有其他因素在推动物价上扬。对控制通胀有用,但对压低物价作用不大。可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未来的问题很严重。
尽管房地产住宅业处于宏观调控当中,但商业地产依然在增长,加上5、6月份后对保障房的投资加大,于是房地产整个投资在加大。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如果资金足额到位,经济还会维持一个较高的速度,如果资金不能足额到位,问题可能就会出现。用西方的统计,剔除能源和农产品这种所谓核心通胀率,中国通胀率是在缓慢下行的。作者简介:曹远征(1954-)。中国的青壮劳动力50%已经离开了农村,这意味着工资将会有持续的上升,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将不再持续。
换言之,在中国的物价中,蔬菜没有涨到比鸡肉还贵之前,物价上涨还可能是持续的、长期的。现在看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已经在变化。回顾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会发现中国经济结构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结构。中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生活成本在下降,所以储蓄率比较高,投资率比较高。
与之相关的投资是每年4000亿元,10年下来是4万亿元的投资。与此同时,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剧烈。
其中有以下两个因素必须注意:第一个因素是短期外部冲击,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以及包括石油为代表的大宗产品上面。全年第一季度中国贸易出现逆差,逆差并不是由于中国出口减速明显,而是进口增速非常之快。
在十一五规划里的22项指标中,有8个约束性和14个预期性指标,其中8个约束性指标都完成,14个预期性指标中有3个没有完成,即服务业占就业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和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寄希望于通过扩大人均收入,提高消费能力,使中国市场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鸡可以机械化生产,4-6个星期可以出栏,而蔬菜得2-3个月,而且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没完成的指标都在服务业,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中国经济是高度的出口导向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以劳动力低成本的低成本制造业优势,并纳入全球。
物价上涨在四季度有望回落在4%左右,全年物价增长应该在5%左右。这意味着两件事情:一是新增劳动力市场的人口不像我们估计的那么多,应该在2015年左右与社会需求劳动力基本持平,当然那时候依然有失业出现,更多表现为结构性失业,也就是说低端劳动力工资在上升,高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这个投资的可持续性和这些项目的产生关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趋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2011年宏观经济问题不大,应高度关注明后两年投资的可持续性,如果新的消费不能接替,出口又不能成为重要支撑,那么投资的可持续性就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
市场反映就是水泥很好卖,水泥的股价一度也在飙升之中。一个妇女一辈子生孩子的人数,如果理论数值是2.1胎,总人口是平的,也就是代际分配不出现问题。
第四个因素变化在于,过去中国经济是资源耗费型、环境不友好型,现在这个条件在发生着变化。二是如果老龄人口上升,则意味着储蓄下降,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二是以出口导向型第二产业为主的结构。房地产市场目前的状况正是房地产商和政府的博弈。
过去一直认为经济会下滑,而且下滑速度比较快,有硬着陆的风险,但上半年数据证明似乎不存在硬着陆风险,而且经济还在上升。现在的问题是投资是否可持续?如果投资出现不正常的下滑,那么经济就有下滑很大的风险。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结构调整,投资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中国经济陷入一个调整时期。所以政策解读可能是这样的:投资可持续性从2011年来看高度依赖于房地产,也即高度依靠于政府的1千万套保障房建设。
观察中国的贸易顺逆差数字,会发现两者有关联。现在统计结果大概在1.4-1.5胎,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比想像中的要严重。
中国货币政策在2011年下半年不大会有重大的举动,但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预期,加息还是需要的。2011年下半年经济下行风险不是很大,物价上涨是经济增长最主要障碍,预计货币政策偏紧。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肯定维持在9%以上,这是有希望的,甚至能到9.5%左右。但在目前消费和出口双重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需要靠投资拉动增长。
2011年经济能依然维持比较好的状态,主要靠投资推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993-2010年不过十六七年的时间,中国石油消费量的53%依赖进口,资源的可持续性就成为问题,节能减排和技术进步就变成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物价,尽管物价上涨不完全由通货因素引起。拿蔬菜举例,蔬菜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劳动力成本大概占整个成本的40%以上。
但进口商品并没有增多,主要是价格增长,这就自然推高了国内的价格。这两个超预期说明,投资依然是拉动GDP的重要因素。